2025 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盛大登場,貝殼貝克以創新金融科技成為焦點,財政部政務次長阮清華、今周刊董事謝金河親臨展場。(圖/貝殼貝克提供)
在全球經濟動盪與資產價值劇烈變動的年代,「焦慮」成了許多投資人共同的底色。房價高不可攀、通膨吞噬儲蓄、投資報酬難以預測——這一切讓新世代開始思考:我們該如何在風險中找到穩定?
今年的2025 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上,一個名為貝殼貝克(PickBack)的新創平台,或許提供了一個答案:讓風險不再是猜測,而是「可被制度化管理」的現實。
在過去,投資教育常教人「避險」與「分散風險」,但這樣的策略面對極端市場波動時,往往難以真正讓人安心。貝殼貝克提出不同思維:風險不是要被消除,而是要被設計。
這個以「雙北不動產抵押債權」為核心的P2P平台,每筆案件都經法院公證,擁有法律保障;一旦借款人違約,平台即可啟動法拍程序,將本金與拖欠利息返還投資人。
更重要的是,其投資比率設定在房屋市價八成以內,而雙北法拍成交價通常可達市價八成五至九成,因此即使違約,也能保障本金安全。
這樣的制度化風險設計,讓「違約」不再是災難,而成為可預測、可管理的一部分。
2025 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盛大登場,貝殼貝克展位活動 熱絡、人氣滿滿,展現全民金融新思維。(圖/貝殼貝克提供)
在資訊氾濫的時代,人們已不再盲信金融品牌,而是尋求透明、可驗證的制度。
貝殼貝克在金融博覽會中以「讓投資回歸資產本質」為策展主題,設計互動式體驗,讓投資人能親身模擬從投資到法拍的全流程。這種體驗式教育,不僅提升了投資透明度,也讓金融信任從「承諾」轉為「流程」。
天下雜誌曾指出,未來十年金融創新的核心不在於新商品,而在於如何重建信任。貝殼貝克正是這個趨勢的縮影——它不以高報酬吸引人,而以制度透明度與風險控管能力,重塑投資信任邏輯。
貝殼貝克並不將自己定位為單純的理財平台,而是一個投資知識普及場域。
團隊發現,許多新手投資人對債權、風險與違約程序一知半解,因此平台投入大量資源進行「投資衛教」,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專業概念。
這種教育導向策略,不僅降低投資門檻,也呼應國際間「金融普惠化(Financial Inclusion)」的潮流,讓更多人能以合理風險參與資產市場。
2025 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盛大登場,貝殼貝克以創新金融科技成為焦點,財政部政務次長阮清華、今周刊董事長謝金河皆親臨現場。(圖/貝殼貝克提供)
隨著AI、數位金融與區塊鏈的發展,市場對「風險控管」的期待也正被重新定義。從 ESG 投資到制度化債權,重點不再是追求高報酬,而是建立一套可被驗證的安全系統。
貝殼貝克的出現,代表台灣金融創新正從「商品創新」邁向「制度創新」,用法律與流程取代模糊的信任,讓安全感成為可被證明的事實。
「資產焦慮」是這個世代最普遍的經濟心理,而貝殼貝克所代表的趨勢,正是對此的回應——當信任被重建、風險被制度化、教育被普及,投資將不再是少數人的遊戲,而是全民可參與的理性選擇。
在這場「信任革命」中,貝殼貝克不僅是金融創新的代表,更是提醒我們:真正的安全感,不在於避開風險,而在於理解風險、設計風險、並學會與風險共存。
※投資一定有風險,投資有賺有賠,投資前應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。※
貝殼貝克團隊謹此感謝 風傳媒 報導。